毛泽东的一辈子都在不懈努力、顽强拼搏,他的勤奋和励志远超一般人。他始终坚持刻苦学习和勤奋阅读,年轻时为了锻炼意志力,经常进行“苦行修炼”。投身革命后,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工作,经常忘了吃饭和睡觉,这些构成了毛泽东精神风貌和崇高人品的闪耀篇章。
刻苦钻研与不懈阅读
小时候的毛泽东既喜欢劳动,也非常热爱读书。在8岁之前,他舅舅在家中开设私塾教书,毛泽东经常偷偷去听课,而且还能背诗、写字。到了9岁,他开始正式上私塾,拜邹春培为师,从《三字经》读起,接着是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诗经》等,老师抽查背诵时,他总能流利背出。那时候,他已经可以自己翻阅《康熙字典》了。父亲对他的管教很严格,要求他早晚要照看牛群,晚上还得学习算盘记账。从1904年到1910年,毛泽东在韶山关公桥、桥头湾、钟家湾和井渗里等地的私塾继续求学,期间还阅读了《春秋公羊传》《左传》等经典史书。他读书天赋异禀,记忆力超群,而且非常刻苦,老师指定的书都能倒背如流,并开始练习写文章。他还特别喜欢看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《说唐》这些小说,虽然私塾老师认为这些是杂书,禁止他看,但他总是偷偷地读。即使被老师发现,他也能够熟练背诵课本内容。此外,他还向毛宇居老师借来《盛世危言》和康有为、梁启超的文集阅读,对韩愈的文章尤为喜爱,还尝试着写了策论。在师从毛麓钟期间,毛泽东学习的是古文《纲鉴》和《日知录》。六年的私塾生活,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和写作能力。在家里,除了劳动,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。夏天晚上蚊子多,他就钻进蚊帐里,在床头放一盏灯,把头伸出帐外看书。十三四岁时,他在南山附近干农活,向那里的和尚萧贵统借了许多佛经阅读。后来,他又到唐家圫借来《三国志》等书籍。表兄文运昌也经常帮他四处借书。
16岁那年,毛泽东告别了韶山冲,前往湘乡县立的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。这所学堂采用了新式教学法,讲授的内容多是西方的新知识。校园里有一座藏书丰富的楼阁,里面摆放着《万国公报》、《格致汇编》、《申报》和《汉报》等众多书籍。毛泽东在这座楼阁里广泛阅读了许多国内外的著作,他特别欣赏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文章,尤其是梁启超主编的《新民丛报》,上面留下了他许多批注的痕迹。另外,他还非常喜欢《世界英雄豪杰传》这本书,书中讲述的拿破仑、彼得大帝、叶卡捷琳娜女皇、惠灵顿、卢梭、孟德斯鸠、华盛顿和林肯等人的故事,深深地触动了他。
◆毛泽东在学生时代的时候。
1913年春天,毛泽东成功考入了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(到了第二年春天,这所学校就并入了一师)。周士钊曾讲述过这样一件事:毛泽东每天都起得非常早,他会在洗冷水澡和做完六节操之后,趁着天色还未大亮,就匆匆步入自习室。因为室内光线昏暗,他便挪步到窗边,借着那一点点透进来的晨光,朗读他喜欢的古文或是英文。到了午休和课余时间,除了完成必须的作业和参与学生会活动,他都会跑去阅报室看报纸,或者去图书室借书看。等到大家都睡觉了,他还会经常在不灭的路灯下继续看会儿书,“在那一年里,他是去学校图书馆借书次数最多的人”。(周士钊:《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故事》,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,第47-50页)
从先秦时期的各种学派思想到明清思想家的作品,再到《二十四史》和《资治通鉴》等典籍,他都一一仔细阅读,并附上自己的笔记和评论。在师范学习的五年半时光中,他积累的笔记本装满了一大篮子。阅读德国鲍尔生的《伦理学原理》时,尽管这本书只有十多万字,但他却在书页的空白处用工整的小楷写下了超过一万两千字的批注。
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常常向伦理学教授杨昌济老师请教问题。除了杨昌济老师,他还频繁向徐特立、黎锦熙、方维夏等诸位师长寻求知识和解答疑惑。尤其是他与被誉为湖湘才子的黎锦熙老师,关系十分密切,既是师生又如朋友,短短四个月内,毛泽东就登门拜访了他多达二十次。后来,黎锦熙老师离开湖南前往北京任职,但他们依然保持书信往来。(任志刚:《为什么是毛泽东》,光明出版社2019年版,第47页)
踏上革命征程后,毛泽东始终保持着热爱阅读的好习惯。他经常是一边用餐一边翻阅书籍,到了几乎忘记吃饭和睡觉的地步。他曾幽默地说:“饭嘛,少吃点没事;觉嘛,少睡点也无妨,但书绝对不能少读!”
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毛泽东总是书不离手。不论是在井冈山的艰苦岁月,还是在长征途中每占领一处新地方,他都会让战士们帮他搜集书籍,并随身携带。他对报纸尤为重视,连报纸上的小广告、寻人启事这些细枝末节都不忽视,通过报纸掌握国内外的重要动态和各类信息,进而分析敌人的动向。对他而言,报纸就像是军队行动的导航仪。(曾志:《谈谈我知道的毛主席》,《缅怀毛泽东》上册,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,第404页)
在转移到陕北的过程中,毛泽东吩咐随行人员务必带上《辞海》和《辞源》这两部大典,后来又加上了《史记》和《资治通鉴》,以便随时可以翻阅。哪怕是在战争局势异常严峻的时候,他每天都会挤出时间来读书。他常说,自己要是哪天不读书,就感觉生活失去了意义,真可以说是爱书如命,嗜读成瘾。
新中国成立后,毛泽东每天忙得不可开交,但他依然保持着爱读书的好习惯。进了城,他住进了中南海丰泽园的菊香书屋,这个名字象征着他和书有着不解之缘。他那张五尺宽的大床上,一半都堆满了书籍,他经常躺着翻阅。对他而言,不看书晚上就难以入眠,不看报纸就不肯起床。
到外地出差时,他总爱亲自挑选要带上的书籍。要是实在太忙抽不开身,他就会直接告诉工作人员或者自己动手写张书单,一带就是好几箱。每次出差,不论是卧室的床铺、办公桌边、会客的区域,还是用餐的地点,都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。不管是出国访问、外出参加会议,还是视察工作的路上,只要有空闲,他就会拿起书本,看得津津有味。(徐中远:《毛泽东读书生活十二讲》, 2018年版,第182-183页)
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那一刻,他依然坚持阅读书籍和文件,次数多达11次,总时长达到了2小时50分钟。(李敏:《我的父亲毛泽东》,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,第309页)
培养坚韧不拔、勇于面对困难的奋斗精神
毛泽东年轻时考入了湖南第一师范,他非常重视锻炼自己的意志力,这种锻炼常常是通过超出常人的体育活动来实现的。
为了增强体质,毛泽东一年四季都坚持洗冷水澡,这不仅能健身,还能锻炼意志力,培养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。1917年秋季,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有七名学生因忽视体育锻炼而不幸病逝。这件事让毛泽东深刻体会到体育锻炼的关键性,于是每天清晨,当同学们还在梦乡时,他已来到井边,用冷水淋浴,一边淋一边擦,整个过程持续二三十分钟,直到全身变得通红发热。穿戴整齐后,他还会做一些简单的体操动作。同年4月1日,毛泽东的第一篇论文《体育之研究》在《新青年》杂志上发表。他在文章中强调,中学及以上教育应德智体全面发展,并提出了“要精神文明,先强健体魄”的核心理念。此外,游泳也是毛泽东锻炼身体和锻炼意志的重要方式,他在60岁时还能畅游长江,70岁时更是再次挑战横渡长江。
◆1964年6月16日的下午时分,毛主席在十三陵水库尽情游泳。
毛泽东和一些有着共同理想的青年,通过超乎寻常的身体锻炼来锤炼自己的意志。寒假时,他们选择徒步穿越荒野和森林,翻山越岭,跨过江河穿越城市。遇到下雨天,他们会脱衣淋浴,称之为“雨浴”;烈日炙烤时,则赤膊上阵,享受“日光浴”;到了霜冻季节,他们索性露天而睡,甚至在11月的寒冬,也坚持在冰冷的河水中游泳。毛泽东日后回忆,无论是在华南多次的行军路上,还是在漫长艰辛的长征过程中,青年时期锻炼出来的强健身体都发挥了重要作用。(斯诺:《红星照耀中国》,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,第138页)
年轻的毛泽东选择以“简朴旅行”的方式来锻炼自己的毅力。他说的“简朴旅行”,其实就是要亲身体验生活这本无字的书。1917年的夏日,毛泽东邀请了当时在长沙教书的萧子升,两人身无分文,只带着简单的行李、雨伞,还有书写对联所需的纸笔,就踏上了徒步之旅,走遍了浏阳、平江、宁乡等五个县。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的第三年暑假,毛泽东又与蔡和森一起,围绕洞庭湖的东岸与南岸,步行探访了几个县,这一走就是一个多月。每到一地,他们都主动找当地的农民聊天,询问地主如何收租、农民怎样交租,深入了解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种种困难,以及土豪劣绅如何欺压、剥削劳动人民的真实情况,还细心观察当地的风俗习惯与人文景观。途中,他们也会访问学校,游览名胜古迹。为了解决旅行中的费用问题,他们采用了旧时游学先生常用的“化缘”方式。
毛泽东对爬山情有独钟,他觉得这不仅能提升肺功能,让身体更强壮,更能激励自己不断攀登、勇往直前。岳麓山,位于长沙湘江的对岸,是毛泽东常去的地方。有次在雷电交加的夜晚,毛泽东不顾狂风骤雨,独自一人登上岳麓山顶,随后又飞快地跑下山,前往蔡和森家中。蔡和森的母亲开门时,看到毛泽东全身湿透,脚下的水很快就汇聚成了一滩。蔡母惊讶地询问缘由,毛泽东笑着回答,他是在体验《书经》中所说的“在大山中行走,即使遇上狂风暴雨也不会迷失方向”的意境,以此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和勇气。(石仲泉、陈登才:《毛泽东的故事》,红旗出版社2011年版,第38-39页)
这种历经磨难的历练,为毛泽东日后投身革命、踏上艰难征途铺设了稳固的基石。特别是在翻越雪山、穿越草地的艰难旅程中,毛泽东手持竹竿,与红军战士并肩同行,一步步缓慢而坚定地前行、攀登,最终成功征服了雪山,跨越了那片被誉为“生命考验之地”的草地。1936年,初次见到毛泽东的斯诺不禁好奇地询问:“主席,听说您每日都要工作十四五个小时,常常熬到深夜,有时甚至直到天明才稍作休息,难道您拥有铁打的身体,不知劳累吗?”毛泽东闻言,笑着回答,这都是得益于他少年时在田间劳动的锻炼,以及学生时期坚持的长跑、登山、游泳等体育活动,并非真的是铁打的身子。
持续不断、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
国共首次携手合作时,毛泽东挑起大梁,创办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《政治周报》并亲自掌舵担任主编,短短一个月内,他就撰写发表了近20篇文章。大革命风起云涌之际,他深入田间地头,走街串巷进行实地调研,写出了诸如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》和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等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时政评论文章。
在延安的日子里,毛泽东每日都会投入十三至十四个小时的工作,而且经常工作到深夜,整夜不眠不休。
1938年5月上旬,为了有效反驳“国家会灭亡”和“战争能速胜”的错误观点,毛泽东首先广泛涉猎国内外军事方面的书籍资料。他深入思考后,便夜以继日地投入到《论持久战》的写作中。他连续两天两夜未合眼,实在疲惫不堪时,就用冷水冲冲脸,让自己清醒片刻,随后又埋头继续写作。他全身心投入,几乎忘记了时间,一连五六天都没怎么睡觉,眼睛里布满了红血丝,脸颊也瘦了许多,吃饭也吃得很少。直到大约第八九天的深夜,他才完成了初稿。紧接着,他又夜以继日地对初稿进行反复推敲和修改。不久后,这部长达5万多字的鸿篇巨制终于问世了。
◆毛泽东正伏案书写信件。
蒋泽民,作为毛泽东的保卫参谋,曾这样叙述,那时的延安尚未通电,夜晚只能依靠蜡烛微弱的光芒来撰写文章。在那朦胧的烛光映照下,不仅眼睛容易受损,还很快就会感到疲惫。每当写得累了,毛泽东就会揉揉发酸的双眼,稍作休息后继续伏案。一夜工夫,他的脸庞上就覆盖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。
在延安时期,毛泽东身为党的领导人,尽管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策划大局和处理日常琐事,但他从不依赖秘书来撰写文章。就连讲话稿、报告、社论,甚至是电报等文件,他都会亲自执笔。对于需要审核的文件,他更是细致入微,遇到需要改动的地方,他都会亲自斟酌字句,耐心修改,从不觉得厌烦。
毛泽东在他的一生中,创作了超过4万份文稿,字数总计大约在三四千万字左右。这些文稿内容丰富,涵盖了各式各样的文体。要达到这样的成就,没有惊人的毅力以及对党和人民事业无比负责的态度,是根本做不到的。
◆1946年时的毛泽东。
每当关键时刻到来,毛泽东常常会通宵达旦地工作。尤其是在那些重大的战役期间,他总是倾尽所有精力,全神贯注地进行指挥。沙家店战役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,在这漫长的战斗过程中,毛泽东有三天两夜的时间都未曾离开房间,既不睡觉也不上床休息,直到战役大获全胜,他才放心地去休息。在指挥三大战役时,毛泽东连续作战十几个小时都不停歇,有时甚至一整天都不上床睡觉,实在困得不行了就在藤椅上稍微眯一会儿。开国大典的前一天晚上,毛泽东也是忙了个通宵,直到第二天凌晨6点都未能休息片刻。(白孟宸:《开国大典那天的历史细节:毛泽东早上6点还没睡》,载《国家人文历史》)
新中国成立后,毛泽东依旧保持着夜以继日的工作习惯,这个习惯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已形成。1957年2月份,为了撰写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》,毛泽东连续两个晚上都没有合眼,真正做到了不顾一切;他每日只睡短短三四个小时,中午醒来后立即投入工作,直到次日清晨才稍作停歇。毛泽东的工作时间远非标准的8小时,通常是长达20小时左右,他一生都不追求个人的安逸享受,即便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未曾真正放松过;他偏爱夜间工作,并且精神饱满,时常连续数夜不眠不休。
这篇内容是《党史博采》的独家撰写。
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,请不要进行转载。
对于任何侵权行为,我们都将严肃追责,绝不姑息。
权益保障助力:来自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的专业支持
